站内搜索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记事 > 建言献策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发布日期:2022-02-11 访问次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市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深化职业教育发展内涵,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机制体制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我市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的部署要求,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有:

1.学校布局还不够合理。目前全市共有高职学校1所、中职学校5所,余姚技师学院至今仍未摘筹。我市的中职学校数量多、规模小、硬件差,办学效益偏低。比如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的要求,市二职校(1159人)和市五职校(1164人)未达标,全宁波总共未达标5所中职学校,余姚就占2所。由于受到现有办学条件限制,在超饱和状态下,我市中职学校每年仅能招收新生3200人左右,还有400至500名考生无奈选择到市外就读职高,每年中职毕业生中大部分还将升入外地高校继续深造,这种现状难以满足我市产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我市职校专业设置与全市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比如各职校开设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只有5个,并且学生人数不多。各职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实训设备短缺老化问题,无法支撑学生入职前针对岗位要求进行足够时长的高效练习,企业普遍反映职校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差,导致我市重点行业、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仍然需要从外地引进。虽然目前我市一些职业院校已与相关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但总体来看,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意向型合作多,实质性的订单招生、培养、就业所占比重低。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我市职业教育工作与普高教育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部分企业、用人单位仍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定性为流水线工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晋升和工资制度还不够合理。此外,我市中职教育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较低,中职教师总量缺编,高端“双师型”教师数量还不够多,吸引高技能企业人才参与职业教育力度不足,针对职校教师的教育后续培训较少。

当前,职业教育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姚城工匠,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科学制定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打破部门界限、隶属关系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建议按照高职院校扩容提质、中职学校优化布局的思路,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余姚职业教育“一区一院两集团”格局。“一区”是指加快推进宁职院余姚校区建设,办好我市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院”是指完成余姚技师学院摘筹工作,与宁职院余姚校区融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两集团”是指整合全市5所中职学校,形成两个职业教育集团,预计通过布局调整,我市中职办学规模将增加50至60个班,增加学位2500人左右。

2.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一方面,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针对职校专业设置与全市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建议加快建立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定期发布制度,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与我市产业发展深度吻合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适度超前布局培养紧缺技能人才。针对实训设备短缺老化的问题,建议积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制定和完善我市校企合作制度和指导性文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支持职业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组建行业性的、区域性的职教集团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招生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产学研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出台鼓励企业吸收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就业政策,对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允许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奖励。

3.加强宣传,优化环境。广泛深入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取得成就及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典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导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结合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在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积极探索从优秀产业工人中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规定,逐步达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职教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培养更多的职教名师。

(民进余姚市基层委员会  杨  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栏目  
工作记事
领导讲话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