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既是全市百姓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共同期盼,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市在医卫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1.城乡人才分布不平衡。目前我市卫生健康系统现有在职高级职称专技人才909名,其中市级医院占总数的75%,基层卫生院占总数的22.2%。特别是正高级职称专技人才中,市人民医院就有113人,占总数的44.8%,而基层卫生院正高级职称专技人才仅有32人。特别是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技人员严重匮乏、青黄不接,全市60周岁以上乡村医生占74%,尚有21个行政村设置村级医疗机构(其中四明山区域16个)。 2.招录引进人才不易。由于沪杭甬等城市对卫生人才需求量大,省市级三甲医院扩张建设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周边区(县、市)吸引医学人才力度不断加大等原因,近几年招聘医学类研究生、第一批次本科生和紧缺专业本科生时,招录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60%左右,存在较大缺口,“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医学专业排名靠前院校的毕业生来姚工作的也很少。同样,由于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政策优惠力度不够,在引进外地高端人才和团队时难度较大。 3.留住培养人才困难。由于医疗卫生行业工作辛苦,薪酬待遇并不优越,医患关系紧张仍较突出,存在执业风险等诸多因素,使得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仅2021年,我市辞职、调离系统或本市的医务人员就有35人,是调入人数的3倍多,且多数为临床等医学紧缺专业的年轻骨干专技人才。 4.岗位设置倾斜不够。随着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符合中高级职称晋升条件的医务人员越来越多,不少市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卫生院出现了中高级专技岗位已经聘满,不能再聘的现象。中高级专技岗位设置比例向基层卫生院倾斜不够,在评聘结合的要求下,许多基层医务人员符合条件却无法参与中高级专技职务评聘,严重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引才政策,加大引才力度。加强紧缺型人才揽招,通过提供医学类紧缺专业招聘考试交通食宿补贴,对考试录用的医学类紧缺专业人才实施学费代偿、发放生活补助等,引导姚籍医学毕业生回本市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快引进重点学科带头人,给予新全职引进《余姚市人才分类目录》中的各级人才引进补助,确属我市重点发展学科亟需人才,实行“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加强基层适宜型人才下沉,优化基层卫生工作薪酬待遇倾斜政策,采用定向培养方式,吸引本地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院校并回姚工作,严格实施市级医院、基层卫生院医生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分别下沉卫生院、村卫生室制度。加强上级专家柔性引才,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理念,进一步深化拓展与沪杭甬等城市知名三甲医院的协作机制,探索务实有效的柔性引才方式,推进我市医学学科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加强人才招引服务保障,多措并举保障新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我市重点发展学科亟需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需求。 2.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积极选拔培养医疗卫生领军型人才,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对入选各级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有突出贡献专家、医坛新秀等人才给予科研补助。加强青年卫生人才培养,组织遴选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送沪杭地区三甲医院脱产培训,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结对帮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参加培训进修、攻读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主持研究具有较高价值和良好效益的医学科研攻关项目,鼓励卫生和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支持承办高水平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专业论坛。 3.强化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商解决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资金投入,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基金,全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落实符合政策的各类补助。建立联系服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制度,经常了解联系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强化人才考核评价,完善人才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学术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学术地位、医教研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评聘结合,完善聘期考核,进一步形成竞争择优、人岗相适、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农工民主党余姚市基层委员会 诸 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