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健康余姚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我市先后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城市,市域基层就诊率达到66.64%,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0岁。但对照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相关要求,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历史欠账较多,扭亏为盈不易。一方面,从2017年开始,在财政补助未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受制于药品零差价、部门考核奖发放增加、工资标准调增及养老保险缴费的基数和比例增加等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从2020年开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级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大幅减少,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后,医院运行成本大幅上涨,5家市级医院首次出现全部亏损的情况。 2.部门联动不够,同向发力不足。一是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增长幅度低于支出。近5年,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支出增幅为57.32%,而同期财政基本支出补助增幅为46.36%。二是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定价不能合理体现劳务价值,人社政策对医务人员薪酬体系的建立缺乏激励效果。三是“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3.制度创新偏少,人才保障不足。一是人员编制不足。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编制数1319人,与省文件规定按服务人员数核定1863人,尚有544人的缺口。二是人才引进不易。由于周边城市大型医院的虹吸效应,加上我市人才引进政策奖励欠缺竞争力,导致我市临床医生每年只完成招聘计划的70%左右。三是人才留住困难。由于医疗卫生行业风险大,执业环境差,薪酬待遇又不高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市医学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医务人员辞职。 4.医疗资源缺乏,服务能力不足。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仍显不足。目前,我市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78张,在宁波大市垫底。城区只有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有等级、上档次的民营医疗机构还是空白,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才、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市级医院,乡镇尤其是山区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三是医疗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我市在重点学科数量和质量上还有不少差距。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孤岛”“数据壁垒”问题尤为突出。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逐步化解公立医疗机构长期债务。二是强化医疗机构体系内部单位有序联动。引导不同类别之间医疗机构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协调不同级别间的公立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有序诊疗。三是完善优化“结余分享、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医保总额打包给公立医疗机构,更好激发医疗机构控费积极性。四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绩效奖励政策,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2.完善科学动态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体系。一是坚决执行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办法。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新型补偿机制,实现“以钱管人”向“以钱管事”转变。二是多渠道争取补助资金。利用城投资金、地方债资金等多种方式落实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极争取社会资本的支持。三是拓思路强管理挖潜力。大力发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项目,加强医疗设备购置的可行性分析,强化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 3.完善卫生专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一是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按照常住人口数每万人15名的标准,尽快核定补齐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总量。二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拓宽寻才招才渠道,简化招聘程序,放宽用人限制,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将我市打造成为卫生健康人才的向往之地。三是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依托医共体建设,建立分层分类分级人才梯队培养和有序流动机制,提升人才理论功底和技术水平。 4.推进医疗服务品质提升。一是明确各市级医院功能定位。落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基本作业清单”,避免同质竞争,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强化医学高峰建设。进一步强化“名院名科名医”建设,高标准扶持建设一批品牌医院和重点学科,着力增强市域医疗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和均衡布局,打造基层特色专科,开设全—专科联合门诊,努力填补基础医疗服务能力洼地。四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线上和线下融合、医疗和公共卫生协同的服务新生态、新模式,助力便民医疗飞入寻常百姓家。 5.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增效。一是增加基础设施供给。科学制定我市“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加快市三院迁建工程和市医共体基础设施扩面提升工程。二是优化医疗机构就医环境和流程。继续推进市级医院院内建设和流程改造,视情完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CT等设备的购置工作,提高诊疗服务能力。三是积极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医疗机构。四是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快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区域HIS系统建设,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促进资源共享。 (医药卫生界组 钱 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