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记事 > 建言献策
 
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内核 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布日期:2022-02-11 访问次数: 字号:[ ]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科技强农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第三;获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在全省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3%,建有杨梅、茶叶、茭白等种质资源圃5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近1700亩,完成国家重点农业研发计划4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但整体来看,科技支农强农还存在以下不足:

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本级财政在农业科技上的常年投入不足1000万元,农业科技投入在GDP中的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市农业的体量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法匹配。同时,由于部门条块分割,以及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农业科技投入较为分散,无法实行统筹安排,造成效率低下问题。此外,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在技术研发改造方面的自主投入资金不多、意愿不强。

2.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农技专家的科研项目注重用于职称评定轻视实际应用价值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岗位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农技干部习惯用老方法、老经验开展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农业经营主体仅依据涉农相关政策简单走流程,忽视产业融合化、特色化打造。

3.农户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普遍不强,尤其是粮油作物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农户对依靠科技更新品种、开发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不足,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

4.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不高。我市种养殖规模小,土地规模经营率仅40%左右,远低于宁波70%的平均水平,“小农生产”占比高降低了农业科技应用效率。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推广运用方面,榨菜、杨梅、竹笋等特色主导产业组织化生产程度较低,限制了先进农机的推广运用和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投入强保障。市级财政要合理规划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能够满足本地农业发展需要,重点将经费用在符合本地产业特色、又易于转化应用的科研成果上。要加强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简化项目实施流程、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要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小型企业按研发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税前奖补。

2.夯实基础强种业。加强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培育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为我市粮食、生猪等稳产保供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挖掘创新一批本地特色种业,加大梁弄花生、梁弄红樱桃、丈亭黑晶杨梅等特色品种的开发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基地建设和种业企业培育,鼓励优势基地与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更好聚集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

3.数字赋能强支撑。加快种养生产基地数字化转型,扩大数字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疫病防控、农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智能灌溉、智慧施肥、质量智能监测、废弃物循环处理等智能设施技术。开展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生产线、数字产业基地创建,推进农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发展农业电商新业态,加快数字乡村示范创建,重点依托“四明臻货”公用品牌,构建线上线下销售服务体系。

4.产业融合强链条。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突破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与质量安全等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的系列农副产品、营养健康食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融合化经营,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高效农作模式,打造“稻鱼共生”“林药共生”“林果共生”等一批可看可学的共生系统和“农文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加强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全力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5.机器换人强装备。加强先进农机推广应用,加快 5G、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卫星遥感等技术与种养殖业融合,提高科技化生产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省农业“机器换人”综合性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高标准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支持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农机维修等区域化、专业化、“一站式”服务。

6.人才引育强主体。壮大农技队伍,重点做好乡镇(街道)农技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工作,更好发挥基层农技人员作用。加强人才引育,优化农业人才政策,积极对接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培养更多的“农二代”“创二代”等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培训,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等能工巧匠。

(农业界组 鲁勇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栏目  
工作记事
领导讲话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