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我市未来社区创建项目自2020年启动实施,目前共申报创建未来社区4个,包括全省第三批创建的黄山社区和第四批创建的云城社区、锦凤社区及东江社区。既有住宅片区创建未来社区不仅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指数,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的“强力抓手”。经过前期调研,我市推动未来社区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标场景落地难。省级提出的“三化九场景”和33项创建指标概念标准较高,仅邻里中心、幸福学堂、创业空间等几项指标就需要配套公共用房2000平方以上,与我市既有住宅片区的现状相差较大,落地困难。且目前全省各地实际创建开展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在城郊区域按照新标准、新要求规划建设,或通过棚改(危改)政策在老城区实施大拆大建。全新建设项目无法快速见效,老城区大拆大建“盈少亏多”,两种方式的群众受益面都比较狭小,缺乏参考价值。 2.项目实施缺乏有效支撑。一是未来社区创建涉及规划、征收、住建、卫健、教育、交通、大数据、属地乡镇(街道)等多个单位,目前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的机制机构。二是既有住宅区块改造未来社区需增配和调剂大量公共用房,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开发配套软件等,对资金需求量巨大,单靠传统财政全额拨款难以长时间、大范围支撑项目创建。三是各类未来社区APP,大都处于框架基本阶段,成熟的软件系统并不多,使用功能及便利性上还都待完善,离全面覆盖应用尚有差距。 3.创建工作重视程度待提高。目前相关部门、属地乡镇(街道)和社区对未来社区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相关工作推进慢、落地难。不少居民缺乏对于未来社区的了解,仍停留在自住小区范围层面,部分居民既不想出资、也不想参与,设计方案又无法面面俱到,导致项目最终创建成果与居民实际需求大相径庭。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尽快出台方案细则。建议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余姚市全面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余姚市未来社区创建工作细则》,指导和规范后续工作开展。二是加快编制创建计划。针对既有住宅片区,按照次新片区、普通片区(包括老旧片区)进行分类,根据各社区先天条件和创建难度的不同,排定近期(2到3年)和中长期(5到8年)创建计划。三是组织成立攻坚专班。建议由住建、卫生、教育、民政、交通及各街道等单位派遣一批懂业务、能力强的骨干集中办公,积极组织前往先进地区考察调研、学习经验,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共同参与,合力攻坚未来社区创建工作。 2.强化配套资源。一是明确资金来源。建议在资金能够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市属国有企业承接和政府“PPP”项目模式实施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共同缔造”模式,让居民出资一部分,财政一比一增加补贴,以提高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建议对高质量完成创建工作的项目,市财政给予一定奖励补助和后期运维补助。二是科学整合资源。为满足未来社区配套用房需求,建议整合各小区配套社区用房、物业经营用房、社区办公用房等固有资源,也可以通过租用其他房屋、调配周边国有资产房屋、回购他人房屋等形式增加房屋配置。三是完善软件配套。建议实行APP标准化开发,基于统一平台数据接口和应用,各公司软件在固定底层平台上编程开发,避免接口和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要培育本土开发和运维力量,进一步引入和培养软件运维和安全防护类人才,以配合和保障后续未来社区软件系统的长久稳定运行,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Bug”。 3.强化创建合力。一方面,要调动属地力量。建议将未来社区创建项目列入民生工程和街道年度考核项目,对于工作开展情况良好的街道予以考核加分,对先进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各项目实施街道要建立现场专班,在创建社区进行实体化办公,主动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市民参与。创建过程中要建立居民全程参与机制,在项目确定、设计思路征求、改造方案公示、建设施工阶段、竣工收尾验收等各个阶段,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邀请居民参与,充分体现未来社区的“人本”理念。在后期运营阶段也要多考虑广大居民建议,及时优化各类软硬件功能。 (经济界组 杜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