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记事 > 建言献策
 
关于提升我市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的建议
——市政协主席会议建议案
发布日期:2020-08-13 访问次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助力更好提升我市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市政协总工会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其中对41家企业及1310名职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召开座谈会38次,与248名职工开展面对面交流。在深入了解我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发挥产业工人作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国务院、省委、宁波市委和余姚市委都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通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效显著。

(一)党政重视,各方协作,形成改革合力。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产业工人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余姚市委于2018年9月下发《新时期余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健全产业工人成长发展体系、加快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五个重点内容,细化成20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分别由27家单位(部门)根据自身工作职责负责具体实施。各单位(部门)在优秀产业工人“推优入党”、买房就学、积分落户、技能培训专项补贴、教育培训、权益保障、文化育人、劳模工匠推荐等工作中既各司其职、又合力共推,提升了产业工人的“幸福感”。

(二)因企制宜,达成共识,注入学习动力。我市产业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程度持续加强,在提高他们技能水平上也是各尽其能。据问卷调查反映:所有企业均开展技能培训,其中实现培训常态化(年五次以上)的企业占比31%,实行每季度培训企业占31%,职工对企业开展的技能培训满意以上达61%,84%的职工表示企业支持职工参加技能培训,72%的企业提取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职工接受教育。产业工人对提升自身技能也有迫切的要求,有92%职工认为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是有必要的。

(三)建立体系,畅通渠道,激发成才活力。企业从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着眼,通过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职工技术培训、技能晋升、技术创新的教育平台和激励举措。据问卷调查反映,82%的企业建立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制度,发展通道畅通。

(四)搭建平台,丰富载体,释放创造潜力。以专一的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实操培训为主的教授型技能培训逐步向新型学徒制、激发创造性的形式转变,效果更突出,更能被企业和职工接受和认可。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开展“师傅带徒弟”是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最主要的手段而被企业普遍采用。有80%的企业会通过岗位技能竞赛(比武)提高职工技能素质。

二、当前我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上有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的要求,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传统择业观导致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偏低,群体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成为阻碍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一大瓶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社会重视发展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追求学历而忽视技能培养。在择业时许多大学生对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报考趋之若鹜,宁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愿意成为技术工人。因此导致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严重匮乏,综合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据调查反映,参加抽样调查的1310名职工中大学学历占比11.2%,大专学历占比21.7%,高职及以下67.1%。参加调查的41家企业40412名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和工人技师仅占15.8%,无技术等级占比66%。

(二)技能等级认定局限性压缩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渠道。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不够完善,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相对陈旧,证书含金量不大;再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线上产生的新工种,而此类工种在国家技能鉴定名录得不到及时收录。因此企业对于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鉴定无统一标准,行业内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技能鉴定门槛较高,所需时间长,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晋级培训考核既费时又费钱,使得产业工人对此望而却步。在本次调查中,41家企业提供的81个技术工种,国家开展技能鉴定的占比56%,还有部分是企业生产所需的小工种。

(三)重管理轻技能现象捆绑产业工人的发展脚步。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多数情况下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尤其是中小型非公企业,既不太愿意承担职工培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担忧职工通过学习培训技能提升以后跳槽导致人才流失。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产品低端、操作简单、上手即会,不需要职工具有很高技能,而忽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据问卷调查反映,全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仅占43.9%,一些企业未按规定提取或部分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中,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管理者身上。企业普遍存在着中高级管理岗位多、技术岗位少,管理岗位晋升容易、技术岗位晋升难的现象,导致多数有学历、有专长的技术工人纷纷转改管理岗位。

三、关于提升我市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新的形势对我市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仅是我市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部门协调,种好“责任田”。虽然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了两年,但各部门(单位)尚未建立工作联席制度,政策信息仍未达到互融互通,因此,各部门(单位)要坚持“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工作总方针,共同建设符合我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工作机制。一是明确职责、协同推进。新时期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涉及部门(单位)众多,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党政部门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定期沟通、定期督查调研、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协调互促机制,建立督查工作制度,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开展工作督查,对各部门(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导与通报,确保改革任务取得实效。据问卷调查反映,对于政府、行业协会、学校或群团组织关于职工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企业了解率为73%,职工了解率为68.3%,因此,各部门(单位)要通过QQ、微信、云平台、直播平台、APP等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企业和职工全面、及时掌握政策。二是思想引领、营造氛围。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使产业工人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得到提高。要探索在优秀产业工人中开展“推优入党”工作,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产业工人中党员的比例,逐步消除无党员企业和无党员班组。同时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工匠人才示范带头作用,运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渠道做好氛围营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主流价值观。三是政治保障、参与治理。要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使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产业工人队伍。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在评选劳动模范和其他社会先进人物时,应兼顾优秀产业工人的比例。要进一步推进建立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制度,增强产业工人参政议政的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和“职工说事”制度,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拓宽产业工人参加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

(二)优化培育模式,打好“组合拳”。当前,80后、90后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搭建更实的平台满足企业和职工需求。一是多方合作、共享共促。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企业新招用和新转岗职工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把企业建成职工的“第二大学”。进一步丰富“校企结对”内容,形成特色品牌。加快宁职院阳明学院发展,推进技师学院高质量筹建,深化产教融合,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增加技能型人才来源的本地供给。二是发挥优势、创设载体。针对当前企业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活动偏少,不愿承担培训时间和经济成本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监督和鼓励机制。通过政府补贴、第三方监督,引导企业发挥培训主体责任,促使企业有效的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相关责任单位要监督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定期检查企业使用情况,确保企业将经费的60%以上用于企业产业工人的教育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内部讲师队伍,建立健全内部讲师选拔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内部讲师的职业素养和培训能力,还要采用支付讲课费、提供进修机会、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励内部讲师,充分调动内部讲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内部讲师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企业职工。企业要加强培训教材和信息化建设,通过编制覆盖各专业、各工种的教材、技术问答题本、技能鉴定题库等手段,着力加强企业自身的培训教材建设。三是健全制度、拓宽渠道。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等同于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机制,让高技能人才能够同高层次人才一样享受住房、子女就学、就医等一系列待遇。建立专门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并将职级与薪酬待遇挂钩,使高技能人才的待遇等同于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使技能人才不仅可向管理通道晋升,还能在技能通道中持续发展。畅通技能人才转评专业技术职称,为技能人才成长拓宽更大空间,打破职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同时建议企业建立金字塔式的人才储备库,政府应对企业自主人才储备库进行动态监测,列入企业重点体系认证的项目之一。

(三)完善激励机制,下活“一盘棋”。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府扶助,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产业工人安居乐业、健康成长的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产业工人获得技能比赛等级和荣誉称号,可享受专项奖励和荣誉津贴;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实施管理改进,可从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中按比例分成;高技能、高学历的产业工人可获得技能、学历津贴。建议借鉴江苏省的做法,由江苏省总工会牵头,与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其他各成员单位联合制定实施全国首个《关于开展集体协商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通过协商企业增强利润的二次分配,切实保障产业工人的经济利益。二是搭建岗位成才的活动平台。要引导企业建立优秀产业工人的评选奖励制度,为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产业工人身处一线、最熟悉生产一线、最容易发现实际问题的优势,开展常态化的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创新竞赛载体,全面推行企业职工操作运动会制度,把技能竞赛转化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三是提高技能竞赛的覆盖面。市总工会要继续开展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进步、提高职工素质”为主的“百场竞赛比技能”职工职业技能群英赛活动,完善宁波市、余姚市、区域(行业)、基层企业四级竞赛形式,根据竞赛的成效、覆盖面给予补助,鼓励竞赛活动向基层延伸,逐步实现竞赛活动的全覆盖。同时要鼓励职工通过竞赛活动增加收入,使职工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对在竞赛中符合条件且需要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的项目,人社部门应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栏目  
工作记事
领导讲话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