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政发〔2019〕22号文件,公布了《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简称“四条诗路”。其中大运河诗路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江南水乡名城古镇为主要载体,展现“千年古韵,江南丝路”的文化印象。这是我省开展诗路文化带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的一项重大创新工作。 诗路文化带是承载浙江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是推进人文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是“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诗意灵魂和标志性工程。省政府要求以“两个高水平”建设战略目标,梳理“五幅图”: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浙学学脉图,名城名镇图,遗产风物图。打造“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的诗路文化空间形态,串联浙江文化精华,串联浙江诗画山水,串联浙江全域发展。文件还提出了全省打造十个区域文化高地,形成一百个特色文化明珠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着力彰显诗路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 余姚市作为浙东大运河流经的重要人文城市之一,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中国古代五个称为“文献名邦”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王阳明、黄宗羲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名人所作与姚江有关的诗作就达200首以上,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泊姚江》;南宋著名学者楼钥《月夜泛舟姚江》;南宋诗人苏泂《余姚江上夜看残雪》;南宋诗人李洪《别姚江》;南宋释宝昙《余姚江上》;南宋诗人葛天民《正月十二日夜姚江》等等。另明儒倪宗正、清代学者张羲年等均著有《姚江竹枝词》;清《四库全书》纂修官邵晋涵著有《姚江棹歌》,这些诗词均属明清浙东诗派中的重要体例,被诗学界所重。而且,余姚历代诗集大多以姚江为名,清初至民国相继有:黄宗羲《姚江逸诗》、张廷枚《姚江诗存》、谢宝书《姚江诗录》三部诗集。 浙东大运河姚江段呈“X”交叉形状,西分南北两线自绍兴市上虞区汇入姚江,北线称“虞余运河”;南线为姚江干流四十里江与十八里河。姚江东行至余姚城分为候青、中舜、最良三江,拱卫余姚双城,最后于丈亭三江口分慈江和姚江东出至宁波。浙东大运河姚江水路总里程约180公里,为浙江省内大运河水路流径最长的一个县级市。余姚古往今来是浙东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结点,拥有独特的大运河人文特色,姚江沿线集镇繁荣,文化昌盛,浙东大运河姚江段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桥、河姆渡遗址、鲻山遗址等大量的文物古迹,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宁波段遗产区界桩”所在地,是中国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省政府《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是振兴浙江传统文化的重大创新工作,也是宁波市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一次重大机遇,对此,九三学社余姚市基层委社员、市政协委员褚纳新就建设浙东诗路文化带提出以下建议: 1.立足浙东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原真性,组织“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专家组”,综合分析浙东大运河姚江段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质,研究大运河文化发展路径。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浙学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为主要调查目标,深入挖掘浙东大运河文化底蕴,整合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资源,研究构建出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形象语言和具象标识,及时制定重点项目培育目标,积极与省政府项目组接轨。 2.形成“以面提线”的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效果,建设浙东大运河“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规划打造浙东大运河区域文化高地。以余姚市区为中心,西向马渚镇、牟山镇,东向丈亭镇、河姆渡镇、大隐镇、高桥镇等姚江流域乡镇布点,形成东西一线的浙东大运河魅力人文带,建设美丽生态,高质量打造蕴含“诗心自在、画境天成、浙学精义、东方意蕴”等文化精髓的文明发展示范区,力争入选全省十个区域文化高地,成为省级大运河诗路文化建设的样板。 3.以大运河诗路建设为契机,促进大运河宁波段沿线城镇、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保护、不可遗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古代人文遗迹定位保护,使大运河宁波段诗路文化更具内核与实质性。 4.打造区域鲜明文化主题,制定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在各个结点中的典型主题印象。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农耕文化、渔作文化、蚕桑文化,积极鼓励文化创意,在大运河宁波段打造大运河诗路文化名村,促进乡村文旅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浙东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格局,力争在大运河宁波段培育五个沿线特色诗路文化明珠,争取入选全省百强。 (九三学社余姚市基层委 褚纳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