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诗画
 
临山的弄和井
发布日期:2019-08-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字号:[ ]

 千年古镇——临山,获批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身为临山人获此荣誉深感荣幸。

    临山古镇早在明洪武二十年创建,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在临山古镇北面的凤山脚下(原临山中学校址)设立教场点,率领精兵强将习武,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抵卸外来倭冠侵略的战役达八十多次。成了闻名遐迩的浙东抗倭三卫重镇之一——临山卫(三卫:定海卫、观海卫、临山卫)。明代诗人王继禹曾这样描写临山卫:虎踞龙蟠地,城台跨两山(即临山城内的南门山、凤山)。北峰连海外,南麓出云间。禄食逾三品,阶分列五班,从今开将府,戎马自嘶还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市“地名普查”临山区域的照片拍摄工作,我拍摄的重点位于全镇境内600多个厂矿、学校、居民点、名胜古迹等不同地方,不同标志的点位(指东径、北纬度)。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临山城内的一些古弄、古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慢慢喜欢上了这座宁波西北的千年古镇——临山卫。于是,利用休息日走访一些世居在临山古镇的长者,查阅了有关临山古镇的史料,对于这座千年古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古镇三里长街店面林立,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商贸兴隆,商贾云集,时有“小扬州”之美誉;城内号称“九十九口井”和“九十九条弄”更是声名远扬。

    临山的弄堂,曾与古镇居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记忆,曾与弄堂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弄堂长短不一,宽窄有别,纵横交错。弄堂名称也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鲜明的历史烙印。

    重走一次古镇那条幽深的雅貌弄。夜幕中的弄堂回归到太古时代的宁静,充满着凄冷的氛围,破碎的青石板已经被现在的砼浇筑成平坦的路面,两边斑驳的山墙青砖磨缝,还有古朴的石窗、石台门。走进去幽静、幽深,别有一番情趣和意境,被重重的年轮刻满了沧桑。

    苍山弄。60岁以上的老临山都知道,这里曾经出现过百兽之王——老虎。那是1955年的初夏时节的一天早晨,天刚亮,居住在苍山弄山脚下的一位老大娘习惯地来到自家的牛棚舍,发现多出了一头“黄牛”,仔细一瞧,不得了,一只老虎正呼呼大睡,吓得老大娘急忙后退,也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三步并作二步风风火火地来到临山区队部报告。后被华东公安十七师杭州湾武工大队的战士会同临山区长徐渭刚带领的民兵小分队协同作战将老虎打死,消除了一大隐患,此虎不知从何来,至今还是个迷。

    染店弄。分东西、南北二条交叉汇合,总长约250余米。曾有铁匠店,百杂店、竹制品、手工作坊。当年后海的虾蟹海鲜,兰海的瓜果蔬菜,担着、挑着、扛着、从染店弄源源不断地运进古镇倪桥头。集镇南北十里八村的妇女、老人提着篮子、背着袋子,将鱼肉蔬菜日常用品拎回家。

    还有落轿弄、学堂弄、庵堂弄、土地堂弄、鲂市弄、马兆河弄、天宝弄、后所弄、俞家弄、蒋家弄、张家弄、南三弄……    

    每到夏日的黄昏,这些弄堂总会格外受到大人、小孩的青睐。那时,一片绚丽的彩霞挂在蓝色的天际上,宛如仙女轻柔的丝带,纱一般薄,缎一般柔。搬几张小凳子,拿几把蒲扇,坐在弄堂口。弄堂那边的风儿徐徐吹来,轻轻抚摸人们的面颊,扇走夏日的炎热,送来丝丝凉意,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何等惬意的享受啊! 可以这样说,弄堂的存在,更彰显临山的古韵。弄堂,构成了千年临山古镇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普通临山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古镇临山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临山不仅弄堂多,古井也随处可见,如此多的古弄、古井给临山的古城形成更显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临山的古井有个特点,它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星罗棋布,如屋檐下、灶台旁、道路边、天井角、弄堂口……。古井的形状也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长方形、有六角状、有腰鼓形,但最多的形状是圆柱形。在没有环城河、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城内挖掘这么多的水井处于二方面考虑:一方面能在兵荒马乱时期可作为战备之需;另一方面临山地处沿海,地势北高南低,常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因此,井水成了城内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来源。每当夏天,井台边总会围满了吊水的人,或洗涮,或洗澡,或饮水……;隆冬时季,井口散发着水蒸气,前来洗菜、淘米、杀鸡、宰鸭的更是络绎不绝。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龟山西北角的那口玉露井,它是临山众多古井中最具代表的一眼古井,如今已被列入我市重点文保点,开掘年代现无从考证,唯有井旁石壁上的五个摩崖石刻——麟山第一泉清晰可见,让人想起此井的久远历史。清代潘肇丰曾为此井题诗一首:“玉露冷冷自古传,城南幽处涌天然。派连甘谷三千里,名著麟山第一泉。香稻炊成珠粒润,新茶啜罢乳浆鲜。几回欲解相如渴,着意呼童活火煎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古镇居民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古井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功效,但古井、弄堂对于生活在古镇的百姓来说,它的辉煌仍然依旧。

(谢卫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栏目  
政协简介
政协要闻
政协领导
机构设置
联谊组织
工作记事
互动平台
联系我们
文史诗画